美國宇航局主管吉姆·布林斯汀本周在一段視頻中再次宣布冥王星為行星。我認為他這句話是半開玩笑性質的,因為有人在後台笑,他的臉上也帶著笑。但現在是時候來討論冥王星行星性的問題了。
這是我認為的冥王星,圖片來源:NASA和我
冥王星是行星嗎?是,也不是。「行星」一詞實際上是一個過時的概念,無法適應宇宙的複雜性。
行星最初指的是在天空中遊盪的任何星體,包括彗星、太陽和月球。當科學家們仔細觀察天空中的星體時,他們意識到地球繞著太陽轉,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可以進一步分類。如果你可以看到,那它就可以被稱為行星——水星,金星,地球,木星,土星,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相當明顯的行星。月亮不是行星,因為它是月亮。我們從那時起就重視這些命名的行星,並對它們有強烈的認同。當克萊德·湯博在1930年發現冥王星時,他看到一顆星體在天空中出現。根據定義來看,這是一顆行星。
但一般來說,你區分的類別越多,類別就越不明確。1992年,科學家大衛·傑維特和簡·盧在當時被理論化的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中發現了一顆星體,命名阿爾比恩。後來,馬可馬科、哈默和研究人員很快意識到太陽系外圍有很多類似冥王星的星體,比如厄里斯。厄里斯比冥王星大,那也應歸類為行星嗎?於是,問題就變成了:我們是把這些大的柯伊伯帶天體變成行星,還是把冥王星降級?
2006年,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選擇了第二種方法,為行星制定了一套不令人滿意的標準:由於重力使然,行星必須是圓的,必須繞太陽軌道運行,必須「清除它們的鄰居」,這是一個相當不科學的短語,基本上意味著行星是自身軌道上的主要引力體。冥王星和厄里斯贏得了「矮行星」的稱號,因為他們沒有「清理他們的鄰居」。這有點道理。雖然冥王星和柯伊伯帶星體卡戎在一起,但卡戎並不圍繞冥王星軌道運行,兩者軌道之間有還有一顆星體。
從那時起,人們很難接受冥王星行星地位的喪失,這是合理的,因為我們愛我們的行星。此外,美國宇航局非常昂貴的新地平線任務於2006年剛剛啟動,當你認為你正在探索一顆行星卻拜訪了一顆矮行星,這就像科學家宣布其他的山穿過了珠穆朗瑪峰最高的部分。
兩年前,包括新地平線的主要調查員和冥王星研究者阿蘭·斯特恩在內的科學家們建議,基本上使每一個圓形物體都比恆星小一顆行星。順便說一句,這個定義也不起作用,因為有很多星體跨越了恆星和行星之間的界限。
這場辯論不夠客觀。今天,行星這個詞對占星者、懷舊者以大學及像美國宇航局這樣的機構來說是重要的,他們的資金依賴於對這個詞的定義。無論是冥王星,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,還是物理學定律,都沒有聽說過吉姆·布林斯汀、美國宇航局、艾倫·斯特恩或任何人類。
毫無疑問,冥王星符合行星的古老定義。但是,隨著我們對行星的了解越來越多,我們已經意識到,它根本不屬於我們稱之為「行星」的範疇。問題不在於冥王星。問題是,我們給過時的術語分配了太多的權重,而語言的進化速度還沒有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那麼快。你將繼續看到科學家、電視劇和新聞文章辯論冥王星是否是行星。但實際上,它是海王星以外許多大型、圓形和有趣的冰團之一,僅此而已。現實不能令人滿意地融入我們語義上的劃分。
參考資料
1.WJ百科全書
2.天文學名詞
3. Ryan F. Mandelbaum-董美慧
如有相關內容侵權,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
轉載還請取得授權,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
冥王星並不是行星——難以拒絕的事實
美國宇航局主管吉姆·布林斯汀本周在一段視頻中再次宣布冥王星為行星。我認為他這句話是半開玩笑性質的,因為有人在後台笑,他的臉上也帶著笑。但現在是時候來討論冥王星行星性的問題了。
這是我認為的冥王星,圖片來源:NASA和我
冥王星是行星嗎?是,也不是。「行星」一詞實際上是一個過時的概念,無法適應宇宙的複雜性。
行星最初指的是在天空中遊盪的任何星體,包括彗星、太陽和月球。當科學家們仔細觀察天空中的星體時,他們意識到地球繞著太陽轉,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可以進一步分類。如果你可以看到,那它就可以被稱為行星——水星,金星,地球,木星,土星,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相當明顯的行星。月亮不是行星,因為它是月亮。我們從那時起就重視這些命名的行星,並對它們有強烈的認同。當克萊德·湯博在1930年發現冥王星時,他看到一顆星體在天空中出現。根據定義來看,這是一顆行星。
但一般來說,你區分的類別越多,類別就越不明確。1992年,科學家大衛·傑維特和簡·盧在當時被理論化的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中發現了一顆星體,命名阿爾比恩。後來,馬可馬科、哈默和研究人員很快意識到太陽系外圍有很多類似冥王星的星體,比如厄里斯。厄里斯比冥王星大,那也應歸類為行星嗎?於是,問題就變成了:我們是把這些大的柯伊伯帶天體變成行星,還是把冥王星降級?
2006年,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選擇了第二種方法,為行星制定了一套不令人滿意的標準:由於重力使然,行星必須是圓的,必須繞太陽軌道運行,必須「清除它們的鄰居」,這是一個相當不科學的短語,基本上意味著行星是自身軌道上的主要引力體。冥王星和厄里斯贏得了「矮行星」的稱號,因為他們沒有「清理他們的鄰居」。這有點道理。雖然冥王星和柯伊伯帶星體卡戎在一起,但卡戎並不圍繞冥王星軌道運行,兩者軌道之間有還有一顆星體。
從那時起,人們很難接受冥王星行星地位的喪失,這是合理的,因為我們愛我們的行星。此外,美國宇航局非常昂貴的新地平線任務於2006年剛剛啟動,當你認為你正在探索一顆行星卻拜訪了一顆矮行星,這就像科學家宣布其他的山穿過了珠穆朗瑪峰最高的部分。
兩年前,包括新地平線的主要調查員和冥王星研究者阿蘭·斯特恩在內的科學家們建議,基本上使每一個圓形物體都比恆星小一顆行星。順便說一句,這個定義也不起作用,因為有很多星體跨越了恆星和行星之間的界限。
這場辯論不夠客觀。今天,行星這個詞對占星者、懷舊者以大學及像美國宇航局這樣的機構來說是重要的,他們的資金依賴於對這個詞的定義。無論是冥王星,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,還是物理學定律,都沒有聽說過吉姆·布林斯汀、美國宇航局、艾倫·斯特恩或任何人類。
毫無疑問,冥王星符合行星的古老定義。但是,隨著我們對行星的了解越來越多,我們已經意識到,它根本不屬於我們稱之為「行星」的範疇。問題不在於冥王星。問題是,我們給過時的術語分配了太多的權重,而語言的進化速度還沒有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那麼快。你將繼續看到科學家、電視劇和新聞文章辯論冥王星是否是行星。但實際上,它是海王星以外許多大型、圓形和有趣的冰團之一,僅此而已。現實不能令人滿意地融入我們語義上的劃分。
參考資料
1.WJ百科全書
2.天文學名詞
3. Ryan F. Mandelbaum-董美慧
如有相關內容侵權,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
轉載還請取得授權,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